什么时候上国际学校好?
在讨论这个题目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观念性的东西——国内中小学教育,以及国际学校的教育目的到底是在“培养”怎样的学生。 按照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小学、初中、高中学制分别为6年、3年、3年,加上九年义务教育,一共是12年。这12年的学习生涯中,孩子们通常要经历上百种考试,从幼儿园的小小班到小学、初中阶段的素质测评;从每个学期一次的检测,到每门科目不定期的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从区属学校之间的联考,到市级、省级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统考;除了纸笔测验,还有面试、演讲、答辩等等多种考核方式,最终成绩通过加权计算得出一个总分数,用来评价一个孩子是否具备进入名牌大学深造的能力。这些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衡量标准则来自老师给出的答案,一旦试题和答案定型,学生们就只能根据这套体系去努力。这种以高考为终极目标的教育制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缺陷。
然而,在国际学校里,以上说的那些考试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类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小组合作、项目研究等丰富多元的学习任务。在这里,孩子的天赋和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可以在宽松的氛围内自由驰骋。虽然最终他们也要面对出国留学的选拔性考试(托福、雅思、SAT、ACT),但是在校期间的多元评测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在学业上能够实现自我驱动。选择国际学校,就是选择了一种更尊重人性、重视素质、激发潜能、崇尚能力的人生态度。
当然,拥有这样的教育理念并不代表着国际学校就一定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也不能否认国内传统教育下出类拔萃的优秀学子。但是长久下来,两种不同理念下的学生还是有较大差异的 —— 在国际学校的孩子们通常具有更加广泛的知识面,更有自信,也更善于表达自己,因为他们必须学会在各种场合从容不迫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传统的中小学生在面对各种考试的时候则显得更为机巧,往往花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各种应试的技巧。所以,当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学生步入社会后,前者更能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并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后者则会更加注重效率,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丰硕的成果。至于谁优谁劣,也许只有时间才能给我们准确的答案。